顺承、游离与逆向:俄苏文论在中国的三种接受模式Successiveness,Dissociation and Reverse:Three Acceptance Modes of Russian-Sovie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李逸津;
摘要(Abstract):
20世纪前中期中国对俄苏文论的接受与本土化改造,大致可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从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为"顺承式接受";第二时段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由亦步亦趋转为有所选择和争议,是为"游离式"接受;第三时段自60年代中期文艺"反修"至70年代末,此时对苏联文论基本上是持逆反和批判态度,可谓"逆向式"接受。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俄文学交流史上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历程,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本国文论自身存在的问题及错误根源。
关键词(KeyWords): 顺承;游离;逆向;俄苏文论;中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域外文论的本土化研究”(项目号:12&ZD166)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李逸津;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08.
- (1)鲁迅.《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M]//鲁迅文集:第18卷(集外集拾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37-138.
- (2)冯雪峰.《新俄的文艺政策》序言[J].鲁迅研究动态,1987(11):34.
- (1)鲁迅.《文艺政策》后记[M]//鲁迅序跋集:上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58.
- (2)麦克昂(郭沫若).桌子的跳舞[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03.
- (3)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9.
- (4)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21.
- (5)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26、28.
- (6)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31、32、89.
- (7)鲁迅.文艺与革命[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96.
- (1)茅盾.从牯岭到东京[M]//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145-146,147.
- (2)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M].//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8-69.
-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1943-10-19.
- (1)毛泽东在1964年8月同哲学工作者的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司马迁对《诗经》的评价,认为诗皆“发愤之所为作”,指出:“心里没有气,他写诗?”(见陈晋《“心里没有气,他写诗?”》,《瞭望》周刊,1991年第36期,第36页);周恩来在《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一文中提道:“毛主席就说过话剧在舞台上和生活一样,没看头。”见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 (2)胡乔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1981年8月8日)[M]//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322.
- (3)胡乔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1981年8月8日)[M]//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324.
- (4)胡乔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1981年8月8日)[M]//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325.
- (1)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大连:大众书店,1946:1.
- (2)苏联文学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
- (1)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译.关于《解冻》及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9、10.
- (2)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译.关于《解冻》及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3
- (3)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译.关于《解冻》及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6.
- (1)马烽.不能绕开矛盾走小路[J].文艺报,1956(3):21.
- (2)康濯.不能粉饰生活,回避矛盾.[J].文艺报,1956(3):23.
- (3)刘白羽.在斗争中表现英雄性格[J].文艺报,1956(3):24.
- (4)涂光群.“干预生活”口号的来龙去脉[J].出版参考,2005(29):27.
- (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12.
- (1)张光年.艺术典型与社会本质[J].文艺报,1956(8):12-15
- (2)钟惦棐.影片中的艺术内容[J].文艺报,1956(8):17-19.
- (3)黎之.回忆与思考---文艺“反修”、毛泽东十二月批示和他亲订《毛泽东诗词》出版(上)[J].新文学史料,1998(1):63.
- (1)该书上册于1954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册于1955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2)苏联文学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38-139.
- (3)东北地区八院校文艺理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M].内部印刷本,1973:120.
- (4)东北地区八院校文艺理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M].内部印刷本,1973:128.
- (1)东北地区八院校文艺理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M].内部印刷本,1973:134.
- (2)东北地区八院校文艺理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M].内部印刷本,1973:143.
- (3)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2.
- (1)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
- (2)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2.
- (3)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
- (1)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
- (2)李伟.最后的田园牧歌---评叶赛宁《我是乡村最后一位诗人》[J].文学界,2010(4):20.
-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7.
- (4)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
- (1)北京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苏联文学研究室.勃列日涅夫集团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3.
- (2)李逸津.中国文艺“反修”时期对苏联文学的“逆反式”接受[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