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面面相觑:思考周宁Parallel to Our Times:Thinking of Zhou Ning
周云龙;
摘要(Abstract):
周宁的学术工作集中于戏剧和跨文化形象学两个领域,但他的研究又对既有学科的边界构成和内在规则构成有力的冲击。这种"非学科性"与周宁一以贯之的人文意识密切相关,他始终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够昭示某种可能性,把一己的专业工作蜕变为公共关怀。周宁的学术工作,包含着从问题到文体等不同层面的书写"转向",始终自觉地与时代保持着一种面面相觑的关系。周宁的思考与写作既形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又能够给读者的心智以深远的启迪。
关键词(KeyWords): 周宁;戏剧研究;跨文化形象学;问题意识;公共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周云龙;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周宁.比较戏剧学: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 (2)周宁先生在20世纪80、90年代译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与金元浦合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现象学与文学》([美]罗伯特·R.马格廖拉著,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与金元浦合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 (1)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 (2)周宁.东南亚话语戏剧史:上、下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 (3)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上、下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 (4)陈世雄,周宁.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周宁.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上、中、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 (5)周宁.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这套丛书共八卷:《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世纪中国潮》《鸦片帝国》《历史的沉船》《孔教乌托邦》《第二人类》《龙的幻象》。
- (1)时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的乐黛云教授在第17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的发言《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乐黛云.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J].中国比较文学,2005(1).
- (2)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3)周宁编.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4)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 (1)周宁.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 (1)巴勒克拉夫说:“在当前世界性事件的影响下,历史学家所要达到的理想是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只当做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43.
-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 (1)周宁.总译序[M]∥唐纳德·拉赫.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发现的世纪:第一册,上.周云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8-59.
- (2)周宁.人间草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 (1)周宁.人间草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3.
- (2)周宁.人间草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 (3)周宁.人间草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
- (1)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4.
- (1)出自好莱坞制片人山姆·高尔温的隽语“把我包括在外”(include me out),作家张爱玲曾不止一次地引用。张爱玲.重访边城[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23.